
學校發(fā)展的見證者
從1985年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,到1993年碩士畢業(yè)留校任教至今,劉彥明教授在西電已三十多個年頭了。在這30多年的時間里,他先后在計算機學院、通信工程學院、空間科學與技術(shù)學院學習和工作,面對不同的專業(yè)領域所帶來的前所未見的挑戰(zhàn),他始終秉持了“認真”的態(tài)度,他認為,“不管干什么事兒,就怕‘認真’二字。只要認真,能堅持,對自己有信心,我覺得很多事情就沒有看起來那么難了。對個人是這樣,對學院、對學校也是如此。”
2013年7月,劉彥明從通院進入那時剛剛成立的空間院,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去做,事無巨細?!皠偟娇臻g院的時候,人手比較緊缺,很多細小的事情都是我們自己跑?!?/p>
“現(xiàn)在,我們承擔有國家重大儀器研制項目、‘973’計劃、‘863’計劃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國防裝備預研等縱向課題和橫向合作項目。特別是以總體單位牽頭國家重大儀器研制項目‘臨近空間高速目標等離子體電磁科學實驗研究裝置’和973項目‘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等離子鞘套下信息傳輸基礎理論’,在國內(nèi)都可以說是處于領先水平?!边@位與學院一同成長、一起發(fā)展的教授在談到學院近些年在科研方面的成果時,如數(shù)家珍。
學院的快速發(fā)展也不僅僅限于這些“高大上”的項目。先后與香港大學、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合作,舉辦訓練營、科技營等活動;邀請原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欒恩杰院士、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、錢學森先生之子錢永剛教授等一批科研學術(shù)領軍人物為學生們做報告;學生團隊在國內(nèi)、國際的諸多頂級賽事中頻頻獲獎……不斷拓展的國際化交流,不斷深入的高水平思想碰撞,不斷提升的基礎科研能力,這些成就與學院全體師生的努力密不可分,也與校級領導的大力支持緊密相連。不管是看望學生科研團隊、聽取學院發(fā)展規(guī)劃,還是參加民主生活會、組織生活會,校級領導對這所還很“年輕”的學院寄予厚望、充滿期待。
認真科研的帶隊者
對于如何帶領團隊完成科研上的“追趕超越”,劉彥明有著自己的看法,“都說做科研做科研,科研自然是重要的,但還是有一個隱含的主語的,準確的來說,是‘人才做科研’?!眲┟髡J為,必須要“謀劃大項目”。他說:“我們現(xiàn)在在做的項目基本都是緊盯國家需求的,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不僅得會埋頭做研究,也要學會抬頭找機遇。大的項目會涉及多個領域,比如我們團隊現(xiàn)在做的就涉及通信、雷達、儀器等等。我覺得一個大項目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壤,不僅可以產(chǎn)出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,還能培養(yǎng)出能力強、品德好的科研人才。”
作為一位在多學科領域“跨步走”的“多面手”,劉彥明深知這其中的不易與挑戰(zhàn),但他更知道這里面蘊含的機遇?!盀榱烁愣恍┩ㄐ诺闹R,我把所有相關教材、資料找來,‘閉關修煉’似的琢磨了很久。挺苦,因為會遇到很多陌生的知識點,需要不停地找更多資料來看。我經(jīng)歷過,所以更知道如何帶著團隊過這些坎。畢竟,跨領域研究有其顯著的優(yōu)勢。”劉彥明解釋道:“跨領域其實也是交叉科研,其難度在于,很難由一個團隊獨立地全部完成,這個時候就需要‘兩條腿’走路。一方面,要擴展現(xiàn)有團隊成員的知識面,另一個方面,就是尋求其他領域的專業(yè)團隊進行合作。而這樣研究的優(yōu)勢就在于可以在多個領域拿項目,而不是僅僅限于比如計算機或者通信,同時,隨著研究合作的加深,團隊成員的知識儲備也會隨之提升,團隊和個人的發(fā)展也會更全面更迅速,人人都是‘多面手’?!?/p>
愛才惜才的管理者
在人才方面,劉彥明似乎更喜歡“主動”,他說:“做科研得由人來做,有能力強的人才,才可能創(chuàng)造‘硬品牌’的科技成果,這是一個良性循環(huán)?!睂τ谠撊绾握业健靶膬x”的人才,他也有自己初步的思考,“面對全國乃至全球高校都在搶優(yōu)質(zhì)人才的局面,我們更應該主動出擊,而不是‘守株待兔’,等著別人找上門來。我們完全可以主動去相關的科研院所、國內(nèi)甚至國外的高校,尋找與學院科研領域、未來發(fā)展方向的匹配度更高的人才,這樣有的放矢地招人,對師資隊伍的擴充和建設來說都是高效的,而對科研來說更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?!?/p>
作為一名西電人,劉彥明始終牢記著初心與使命?;赝弦惠呂麟娙藙?chuàng)造的輝煌,近看這幾年西電取得的成就,深感肩上責任之重。作為學院的領導、團隊的帶頭人,他也表示:“我們一定會認認真真工作,扎扎實實科研,全心全意育人,爭取多出成果、出好成果。”
(文/西電新聞中心·王 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