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次是創(chuàng)新。一個團隊的發(fā)展,需要大項目和純理論之間相互支撐。具體到我們的團隊,那就是必須有一部分人從事重大型號裝備的研發(fā),目的是有大的經費支持、能購買最新的實驗設備、改善科研環(huán)境和研制能力;另外一部分人從事純理論的研究,也就是在前沿領域做尖端的“摘星星”的工作。
在當前的科研環(huán)境下,如果不從事型號研究、不做重大專項這樣的項目,光靠自然科學基金等,一個團隊不可能獲得大額經費支持來購置先進的設備、測試儀器等。但從事具體型號項目工作是很辛苦,經常加班加點,而且在論文等指標上還不一定上得去。這時候,就需要在團隊里建立一種協(xié)調機制,讓主要精力在從事前沿理論研究的老師,與做型號項目的老師一樣,都能夠享受到很高的待遇。我們現(xiàn)有的評價機制,對做大項目的人十分不利,他們雖然辛苦,但是所謂的指標上不去,就會產生不少現(xiàn)實的困難和矛盾,最終導致沒有人愿意做型號項目,沒有人愿意做集體項目。
我們的課題組比較地平衡了這個關系、處理了這個難題。作為團隊帶頭人,我不偏向任何一方,對他們均給予一樣的重視,盡可能地兼顧雙方的利益,并讓大家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,我們課題組的最終目標是什么?其實,大部分老師都是有理想、有追求的人,只要我們把目光看得遠一點,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和暫時困難擋住視線,大家都是能夠很好地處理這些關系的。
最后是活力。一個健康團隊的根本,就是要使團隊里的每個人都充滿活力,能夠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,始終保持想做事情、能做事情的激情。這方面,我也是通過自身做好表率,我對新事物、對新的問題始終充滿了好奇心,以此促使大家都在思考和做有用的科學研究,而不是只為了提高單純的指標體系做一些沒有用的事情。
《西電科大報》:剛才您談到了包容,我想問問您建立了什么樣的機制,確保團隊中始終有包容的氛圍?
郝躍:我們的機制很簡單,我們從來不打壓任何人、不封閉任何人的想法。我們的團隊有周報告制度,20多名教師和所有博士研究生,每周都會有互相交流,這個制度我們堅持了好多年。后來在周報告制度的基礎上,我們定期都會選擇科研進展較好學生和老師,在更大范圍內公開討論研究進展,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,然后大家評價一下這些思路、方法的優(yōu)劣,一旦覺得是好點子、好方向,就堅定不移地給予支持。
此外,對于科研經費,我們始終堅持了統(tǒng)一管理和統(tǒng)一使用。經費的統(tǒng)一管理,也為我們集中優(yōu)勢兵力打殲滅戰(zhàn)奠定了很好的基礎。今天,很多來我們實驗室參觀的同仁,都驚訝于我們的實驗設備居然與世界上先進的研究機構是接軌的。硬件條件的改善就在于我們的經費集中使用。對每位老師提出的設備和儀器購買計劃,一旦大家認為必要就堅定支持,當然還要符合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法規(guī)。
目前,我們實驗室有0.45微米的步進光刻機和能夠實現(xiàn)10納米光刻的電子束光刻機等進行基礎研究的設備,以及金屬有機物CVD設備、分子束外延等材料研究設備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等材料表征的儀器。微電子技術需要不斷更新設備和儀器,沒有一流的科研平臺是很難出一流的科研成果。多年來,我們課題組幾乎將全部結余的經費都放在購買新的設備和儀器上,全力支持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科研需要。這樣下來,我們的研究成果和硬件建設,就越滾越大。這些都得益于我們包容、團結,如果沒有大家的共識,集中優(yōu)勢力量做這個事情,我們不可能在10-20年的時間內,成長和發(fā)展得這么快。
《西電科大報》:謝謝您給我們分享了團結、包容、創(chuàng)新和活力對于團隊的重要意義??蒲蟹较驅τ诳茖W研究十分重要,在科研方向的選擇上,您和您的團隊是怎么做的?
郝躍:我們的團隊選擇科研方向自始至終堅持兩條原則:一是國家需求,二是國際前沿。
國家需求是我們的第一原則。我們的科研工作,就是在國家需要的情況下,才去確定主攻的方向,定好方向后,瞄準國際最好水平去奮斗、去努力。
為什么國家需要尤其是國防需要,是我們的第一原則呢?作為發(fā)展中國家,現(xiàn)在我們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都十分有限,我們的科研工作,必須能夠解決當前或者未來一段時期的國家的重大急需,作為一個理工科大學的科研應該以實現(xiàn)國家富強和國家安全為第一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