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學科帶頭人,吳振森堅持做到對團隊里的年輕人“扶上馬,送一程”,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團隊里的每一位年輕人申請第一個項目;為了能讓他們成功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對他們的申請報告認認真真反復修改。他說,要想把年輕人的心留住,必須在剛起步的時候拉他們一把,讓他們盡快走上個人發(fā)展的快車道。吳振森很注重協(xié)調(diào)團隊里每個人的研究方向,他會盡可能讓年輕人的研究方向有不同側重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。他把團隊形象地比作是一棵樹,“樹大了就會分叉,只要根基牢,只會越長越茂盛。”
吳振森常常囑咐身邊的青年人“要耐得住寂寞,不要想一蹴而就。要把自己的前途跟國家的前途聯(lián)系起來,離開現(xiàn)實社會,個人的發(fā)展無從談起?!?/span>
歲月荏苒,春華秋實。吳振森沒有忘記耕耘的艱辛,不懈追求、不斷創(chuàng)造的他始終覺得,一路上的艱辛不過是成功的鋪路石,人活一世,不做出點成績,就是枉活一輩子。年近七旬的他還擔任著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華山學者禮聘教授,仍然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,用奮斗續(xù)寫著他自己的人生故事。
吳振森素描
“教師”吳振森
從1981年來西電任教,吳振森已有30多年的高校教齡。做教師這么多年,他始終信奉:言傳身教,不能光靠嘴巴講;要講創(chuàng)新,敢于標新立異,不能照本宣科;要有嚴謹?shù)闹螌W態(tài)度,合理的科研方法,教學科研應該兩不誤。
“用生、熟雞蛋巧學慣性”是學生中間流傳最廣的關于吳振森授課形象的例子。吳振森講課有個特點:給每個班講課之前,他都會問這個班是哪個學院的,因為在隨后的授課過程中,他會結合同學們不同的專業(yè)背景列舉不同的例子。
“學者”吳振森
吳振森有股子不服輸?shù)膭艃骸?991年,他的一篇有關多層球電磁散射穩(wěn)定收斂的迭代算法論文在國外期刊發(fā)表后,引來了國外學者的關注,他們主動來學校訪問,并邀請吳振森申請了科技部兩個中歐合作項目。當時國外設備條件比較好。“他們的實驗條件好,但我們的理論比他們強,是強強聯(lián)手,切不可小瞧自己?!背鰢?,吳振森就給自己的學生定了調(diào)子。
在國外,每次做完實驗,他和他的學生都要寫一個實驗報告交給合作方,有始有終,從未間斷過。就這樣,連一向很驕傲的外國學者也不得不佩服他們,因為他們自己的報告很難保證按期提交?!皩ν夂献?,并不是要全聽人家的,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,這樣才對等,否則就是低聲下氣?!?br />
“導師”吳振森
從1989年招收第一個碩士研究生至今,吳振森培養(yǎng)了72個碩士研究生,32個博士研究生,其中已有5位成長為博士生導師。
吳振森喜歡“瞎操心”?!皡抢蠋熎匠3霾畋容^多,他出差回來一下飛機或火車,一般會直接從車站趕到實驗室?!鋈ヒ恢芰?,先來看看大家的進展情況才放心?!@句話都快成他的口頭禪了?!蔽锢砼c光電工程學院教師白璐說。
吳振森很“固執(zhí)”?!坝浀卯斈曜龃T士論文,學校附近沒有打印店,吳老師愣是跟我走了好長一段,在打印店現(xiàn)場逐字逐句地審我的論文,一個公式、標點都不放過”。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執(zhí)行院長郭立新說。
(文/西電新聞網(wǎng)·高巍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