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座名稱:MIMO天線去耦技術演進:從端口去耦到方向圖去耦
講座人:楊楠 副教授
講座時間:4月24日17:00-18:00
地點:北校區(qū)主樓III區(qū)201報告廳
講座人介紹:
楊楠,中山大學副教授,博士生導師,現(xiàn)任廣東省光電信息處理芯片與系統(tǒng)重點實驗室副主任。浙江大學本碩畢業(yè),2016年于香港城市大學獲得博士學位。主要從事天線及射頻系統(tǒng)研究,近年主要研究MIMO天線方向圖保形去耦,研究各類介質(zhì)諧振器天線、貼片天線、波導縫隙天線等類型。已授權(quán)美國專利5項,中國發(fā)明專利7項。發(fā)表IEEE 期刊論文近30篇,其中超15篇為Transactions匯刊論文,ESI高被引論文1篇。參與編撰Wiley出版社《Encyclopedia of RF and Microwave Engineering》第二版章節(jié),參與編撰首部《電磁信息論白皮書》章節(jié)。國際會議做特邀報告15余次,2021 CSRSWTC召集委員會主席,2022 IEEE CAMA研討會主席,2024 IEEE CAMA特別分會場主席,2025 CSRSWTC程序委員會主席,指導學生在國際會議獲獎十余項。目前擔任領域頂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副主編。
講座內(nèi)容:
MIMO天線被廣泛應用于通信、雷達系統(tǒng)的收發(fā)前端,通過在收發(fā)前端布置大量天線,以滿足系統(tǒng)高通信速率和高信道容量的需求。然而隨著天線數(shù)量的快速增加,用以布置MIMO天線的空間增長卻又十分有限,由此導致的MIMO天線間的互耦將極大地惡化天線的性能,包括天線的相關性、效率及方向圖等特性。本報告將介紹近年來MIMO天線去耦技術的發(fā)展歷程和演進過程,介紹不同類型的去耦方法和性能對比。隨后將介紹本課題組近年來在方向圖保形去耦方面的研究進展,從數(shù)學抽象、原理驗證、到不同天線類型的仿真和實測驗證。
主辦單位:電子工程學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