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南地北西電人”欄目主持人多次約我寫寫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惠均,我總以資料不足予以擋回。其實,暗藏在我內(nèi)心的怯畏是對他人生評價的無法下爪的躊躇:他在科研上有“兩把刷子”,管理上有“刷子兩把”,工作是政績卓著深得人心。天下的事就是這么怪,越熟悉的人越不好寫。我將這種心境電話告訴了張惠均,他心情十分平和地說,別寫我了,還是寫寫西電的精英,寫寫西電的年青人吧。
我和他在空中交流,渴望能讀深他。幾個關鍵詞:真實、平淡、專注、無私、有為漸漸聚焦我的腦海。于是我決定低調(diào)真實地素描一下他。
張惠均是我的同鄉(xiāng),也是我的同窗好友。1943年出生于河北陽原縣的一個莊戶人家。孩童時代的我倆,上樹掏鳥、下河摸魚,一同參軍,1961年又一起入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,幾十年相隨無間,相知、相幫直至今天。
張惠均勤奮好學,大學期間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,他常說“付一份艱辛,獲一份甘甜”,這也是他自我激勵的人生格言。
1970年張惠均畢業(yè)來到某軍事基地從事導彈衛(wèi)星試用的無線電遙控設備技術工作,在那個“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也要上”的年代里,他與同伴們檢修過上百部通信裝備,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。特別是在我國自行設計生產(chǎn)的兩艘遠洋測量船組建中,為解決船上各種無線電設備的相互干擾問題,他克服了暈船身體不適的艱辛,帶領大家日以繼夜地鏖戰(zhàn),做了數(shù)不清次的抗干擾試驗,解決了測量船的電磁兼容及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點。
多年來我們雖然書信來往不斷,但都是寥寥幾筆,素語淡言,彼此報個平安。即使他來西安衛(wèi)星測控中心出差,也是匆匆一見。我說老家桑干河水變淺,他道基地大漠孤煙,彼此心照不宣,涉及軍事機密一概免談。
出了校門這么多年來,張惠均一步一個腳印,踏踏實實地從工程師、副主任、副所長、政委一路走來。1997年7月張惠均被授予少將軍銜,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,分管行政、后勤一攤子。他下基層調(diào)查研究,實地考察了解存在的問題,到現(xiàn)場辦公及時協(xié)調(diào)處理難點;深入到教師、學員中聽取意見,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;為將實用、美化融為一體,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。他決心在自己任期內(nèi)多辦實事,不辜負大家的厚望。他知道手中權力的份量,更知道每一分錢必須用在刀刃上:教學科研的事在他的手里一路綠燈;師生的衣食住行他樣樣關注。國防科技大學這張大地圖早已深深印在他的心中,那一樓一房、一草一木都浸透著他的心血。
我深知張惠均是個淡于物欲,甘于節(jié)儉的人??涩F(xiàn)如今“糖衣炮彈”包裝的十分隱蔽,我生怕他“常在河邊走,難免濕了鞋”。1998年我出差到國防科技大學,就想趁這個時候給老友提個醒。不巧,他去了北京。我只好與其夫人直言:老張身居后勤部門,是個油水大的地方,你可要把好關,別讓我這個老朋友掉到溝里去了。其夫人也心直口快,老趙你盡管放心,這一點我可以向你打保票,他不是那種人!我家有規(guī)矩,工作上的事都到辦公室談,凡是禮品,都是原物歸還。一次,有個人一進門,沒說幾句話放下東西就走,等我回過神來去追,人早已走得不見蹤影,老張回來對著我好一陣地發(fā)脾氣。
的確她很無辜。我逗趣地說,去年我的二兒子來長沙出差,我讓他來看看你們?;厝鹤又v,你們不在家,他把我送的禮物放在對門了,老張沒發(fā)脾氣?她笑了,他這個人你知道,公私分得清,我們老家不是有句俗語“肚里沒閑氣,不怕冷糕催”。見了你兒子留的條子他還埋怨,怎么不多等會?
去年張惠均來西安,我倆再一次掏心窩子。我又將“發(fā)脾氣”的話題提出,他語重心長地說,你我都是家境貧寒之子,能有今天也該滿足了。我別無他求,只想為軍隊、為國防科技大學多做點實事,我站得直,立得正,秉公辦事,“糖衣炮彈”我根本不怕。
他的這些話我聽著順耳。
(趙硅)